隨著全國帶量采購順利推進、地方帶量采購大舉跟隨,從開始的口服制劑小心“試水”,到注射劑全面推廣,業界開始注意到尚未參與集采的品種——中藥。
與西藥帶量采購相比,地方中藥帶量采購似乎更為激進,一改“等看靠”的作風,先下手為強。近日,在青海省帶量采購的網傳文件上,中藥大品種赫然在列。無獨有偶,為數不多的第一批市級帶量采購試點地金華也把中藥列進了第二次帶量采購目錄中。無論全國帶量采購是否跟進,中藥帶量采購的腳步已經逼近。
中藥必然納入集采
為什么中藥要加入帶量采購?國家成功通過帶量采購大幅降低藥價已成事實,既然西藥的高價能通過帶量采購降下來,中藥為什么不能?國家降低藥價下了大決心,也并未指明要區分中藥和西藥。
可能有人會說:“西藥價格太高,存在暴利,才不得不進行帶量采購。而中藥本來的利潤就少,無須進行帶量采購。”說這話的人可能忘了,西藥當年在投標降價時也曾大呼“新藥的開發成本高,人為降低藥價會影響藥企開發新藥的積極性”,還列出一大堆數據,信誓旦旦地說:“再降價就賠本了。”迫使國家實行新藥單獨定價的妥協政策,無論各省如何招標,藥價也居高不下。然而,事實勝于雄辯。國家帶量采購價格降幅之大令人咂舌,有的企業第一次硬挺著不降價,第二次價格降幅高達90%以上,地方帶量采購的價格更是低到不敢公示,新藥“飛入尋常百姓家”。有西藥的降價經歷在前,中藥還想重蹈覆轍嗎?
可能還有人會說:“中藥市場規模小,不值得搞帶量采購。”但從國家層面看,大力發展中醫中藥是大勢所趨。更何況,放眼長遠,中藥發展不可限量,尤其是新冠疫情讓國人對中醫有了更新的認識。中藥的市場規模與西藥相比雖小,但絕對量仍很可觀。有西藥的成功模式在前,中藥帶量采購可以“照貓畫虎”,費不了太大的成本和精力。
平衡長短期利益
面對即將到來的中藥帶量采購,中藥生產企業如何應對要看各自的眼界和策略。眼界不同,策略自然不同,行動更是迥異,有的企業看到了振興中藥的千載難逢機遇,有的想到的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對傳統品牌中藥企業而言,帶量采購機遇與挑戰并存。有利的一面是,多年的傳統積淀和品牌沉積下,企業擁有雄厚實力,擔負著振興中藥的歷史重任,目標是用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先進的中藥制造企業。宏大的使命感使其更容易理解并意識到國家醫藥改革意圖以及中藥在其中的機會,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永立潮頭。借行業引領者的地位,在標準制訂、產業政策方面發揮影響力和優勢。當然,不利的一面可能是市場優勢被打破,因此陷入“價格戰”的泥潭,與中小藥企展開貼身肉搏。
為此,藥企必須從長遠計,切忌目光短淺。要有長遠目標和明確策略,為了長遠目標,有時要敢于舍棄短期利益,要做好長遠利益與現實市場之間的平衡、投入與產出的平衡。現實要生存,長遠要發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當下與將來的結合。畢竟中藥的醫改與西藥不同,前者存在不少宏觀模糊表述,較難整齊劃一;要充分認識到企業當下的生存狀態與將來的成敗互為表里,如中藥新藥上市不同于西藥,有一個漫長的審批過程。
與競爭對手區隔
那么,品牌中藥企業怎么辦?
首先,企業現有產品進入帶量采購以求生存,再進行適當投入。避免前期投入太大,戰線拉得太長而顧此失彼,尤其是新藥中藥要讓老百姓認知、接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其次,下大氣力提升產品力和生產力。產品力就是品牌產品,手中要有幾個響當當的產品,以專利或國家保護爭取單獨報價資格,和競爭對手區隔開,還可以拉動其他產品的銷售。對中藥而言,生產力就是獨特的工藝和配方,甚至是獨家產品、國家保護品種。
第三,中藥還需要產品上游的控制力,即中藥材生產和監管,這既是市場源頭的競爭,也是質量保證的要求。
第四,從根本上加強新藥推出或老藥新癥推廣,制定前瞻性的新產品開發計劃。
第五,目光放遠到海外,利用自身優勢,主動走出去,主導中藥國際化,爭取更多的國家和國際機構承認中藥機理,拉開與一般藥品生產企業的距離,不但使自身脫離國內因醫改招標導致的激烈的“紅海”競爭,獲取更多利潤,更為中藥走出國門貢獻自己的力量。
借機淘汰舊模式
對中小型中藥企業而言,帶量采購同樣機遇與風險共存。應該說,帶量采購為這些企業提供了與大企業同臺競技的機會。由于歷史原因加上中藥生產的特點,我國中藥企業上無論規模大小都有幾個相對獨特的產品,都占有一定的市場。
但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大小企業涇渭分明,小企業很難撼動大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過去小企業靠低價招商無法進入主流市場,帶量采購為他們改變這種落后的營銷模式帶來了機遇。中小企業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果斷摒棄過去落后的代理模式,不懼與大企業短兵相接,以超低價格爭取帶量采購成功中標,以孤注一擲、全力以赴的決心一舉打入主流市場。
當然,大多數中藥企業還屬于第三種,老而弱,生產成本高,產品結構老化,一直沒有起色,茍延殘喘。面對帶量采購,這些企業更是不知所措,失去競爭力,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提高競爭力,引進先進的戰略,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和氣魄,就要避免正面戰場作戰,進行戰略大轉移,到第三終端和基層等標外市場分一杯羹。過去那種低價招商、高價促銷、返利讓點等方法暫時還用得上。不過,這僅是權宜之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帶量采購的范圍會越來越廣,深度也越來越大。這種原生態的市場會逐漸式微。